《一句话顶一万句话》全书评
《一句话顶一万句话》全书评
内容简介
《一句顶一万句》的故事很简单,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: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“说得上话”的养女,为了寻找,走出延津;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: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,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“说得上话”的朋友,走向延津。一走一来,延宕百年。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,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。—–来源豆瓣
作者
刘震云,男,1958年5月出生,河南新乡延津人。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。1978年复员,在家乡当中学教师,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。1982年毕业到《农民日报》工作。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,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。1982年开始创作,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《人民文学》《塔铺》、《新兵连》、《头人》、《单位》、《官场》、《一地鸡毛》、《官人》、《温故一九四二》等描写城市社会的“单位系列”和干部生活的“官场系列”,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,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,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,将目光集中于历史、权力和民生问题,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,也因此被称为“新写实主义”作家。其中《塔铺》获1987-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。—–来源豆瓣
精彩语录
- 世上的事情,原来件件藏着委屈!话,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,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。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,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,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。
- “日子是过以后,不是过从前。我要想不清楚这一点,也活不到今天。”
- 人是掰扯不得的,掰扯了别人,就是掰扯了自己。
- “街上的事,一件事就是一件事;家里的事,一件事扯着八件事。你只给我说了一件事,我如何去断八件事呢?”
- “好把的是病,猜不透的是人心。”
- 事情想不明白,人的忧愁还少些;事情想明白了,反倒更加忧愁了。
- 不求人办事是熟人,一求人办事人就生了。
- “一个人说正经话,说得不对可以劝他;一个人在胡言乱语,何劝之有?”
-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,但像茶壶里煮饺子一样,倒不出来。
- 躁人之辞多,吉人之辞寡
- 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
书评
简述
全书分为上下两部,也包含了老杨家四代人的故事,爹老杨,二儿子杨百顺,孙女巧玲(曹青娥),曾孙牛爱国。
儿子杨百顺不是长子,家里排行老二,大小和老杨就不亲,老杨始终希望自己的豆腐铺能越开越好,所以自然和二儿子说不上话。杨百顺打小就崇拜喊丧的罗长礼,罗长礼是做醋的,但醋做的不好,喊丧却在县里有名。后面又遇到剃头的老裴,杀猪的老曾,传教的老詹。县里学堂免费招生,老杨听从他人言语,利用小把戏把杨百顺老老实实的骗去做豆腐。后在他人口中得知一切后,彻底与自家人分离,一走了之。跟随老曾杀猪,被老詹介绍去劈竹子,去染坊挑水,在社火上扮演阎罗被县长看中去县衙里种菜。后又经人介绍,”嫁“给原姜家儿媳妇,寡妇吴香香,自此改名为吴摩西。本想自此好好生活下去,后来发现吴香香和隔壁银铺的掌柜私奔。介于外界压力,和吴香香的女儿巧玲一起假装找吴香香,结果路上巧玲被人拐跑,卖给了无儿无女的老曹。吴摩西在找巧玲的路上遇到了吴香香,自此发现自己的人生一场空。在经过不知道多久的寻找后,吴摩西离开了延津,改名为罗长礼。
下部回延津记远不及上部精彩,主要讲曹青娥也就是巧玲嫁人,生儿育女。曹青娥的二儿子牛爱国的老婆跟别人跑了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而后牛爱国又再假借寻找老婆的时候,想了解吴摩西后面的故事,更多是找到自己内心该追求的东西。
上部 出延津记
上部更多的是介绍吴摩西的,杨百顺从小时候崇拜罗长礼,到最后去了改名罗长礼的一系列故事,内心都是希望成为罗长礼这样的喊丧人,喊丧喊得不是声,更是一种呐喊中夹杂着宣泄。上部中出现了几个人物都令人印象深刻。
教书先生老汪:老汪之所以成为教书先生也算是机缘巧合,父亲是个不允许他人获得利益的人,将老汪送入私塾,也是希望老汪可以学有所成,帮助自己与隔壁铺子打官司。但老汪学的并不尽人意,后面被地主聘为先生来教书。老汪的女儿灯盏天生顽皮,不小心坠入水缸中溺亡,老汪本表现的并不异样,只是怪罪其女生性顽皮,直到看见女儿留着月饼上的牙印,抱头痛哭,无法遗忘与女儿的相处。向东家辞去工作,一路向西,从延津到新乡到焦作到洛阳到三门峡,直到出了河南,到了陕西宝鸡才不伤心。便在此落脚,以吹糖人为生。